詩式流行樂 per se
藝文創意
2016-11-03

回歸「音樂」本身
Stephen和Sandy原本同在一隊搖滾樂隊玩音樂,但在創作路上感到停滯不前,便走出來作新嘗試,發現脫離傳統搖滾樂的框架,寫歌更自在,像白紙一張重新出發,於是把新組合取名“per se”。這是拉丁文,解作「就本身而言」,有「根本、內在」的意思,他們希望“per se”的音樂可作自我解釋,不被音樂種類或界別所限制。著力編曲
既然創作目的是往內尋索,“per se”的歌曲注重內容和概念。Sandy:「我們寫歌是圍繞著一個主題,先決定想說的內容,不理編曲、樂器等,因此每首歌也有各自風格。後來有人形容我們的音樂很poetic,便拿來成為自己的曲風,就是poetic pop詩式流行。」 這種印象大抵來自編曲。RubberBand低音結他手阿偉說過:「他(Stephen)的聲音能夠觸碰聽眾的靈魂,加上充滿意境的編曲,聽他們的音樂就像看一幅美麗的圖畫一樣,能夠使人思考,能夠使人想像。」他們寫歌,往往始於一個概念,再投入到jam的過程中,被音樂帶動餘下的創作,一個故事得以完成。「聽眾在題材上獲得共鳴當然最好,但希望即使不看歌詞也被我們的音樂感染,編曲上便要多花心思。我近年很受電影配樂影響,它能不著痕跡地營造氣氛。我們的編曲方向,就是減去主唱人聲依然動聽。」

Conundrum=人生難題
內容先決也是樂隊在這年頭仍堅持出概念專輯的因素。Stephen:「我一直喜歡從頭到尾地聽一隻大碟,現在仍會買CD,所以很想“per se”的專輯可讓聽眾順序來聽,從中找到那條主線。」新碟“Conundrum”講「人生難題」,六首歌談及六個範疇:身分危機、沉迷、何謂存在、性別平等和抑鬱等情緒病。或許並非甚麼逼切問題,但都是人生在世難免要面對的事。 這又回到他們自身。其實打從去年已開始籌備新碟,幾乎要把計劃放上網集資了,就連唱片封套的設計亦已完成,但發現那些作品未能感動自己,於是重新創作。Stephen:「2015年是迷失的一年。自覺在獨立音樂界做到一點成績,到頭來卻不知自己想怎樣,不清楚自我身分。這就是今年初推出的歌曲“who?”的源頭,整張專輯的主題亦由此而起。」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XblVDtgpjs一首歌一個故事
“per se”的詩式流行曲充滿想像空間和畫面。“I was right again”打破「沉迷」的負面標籤,歌中主角對夢想執迷,惜最後未能圓夢,死前獲重生機會卻依然故我,再次追夢,偏執是好是壞?又如怨毒情歌“unSWEET deadBEAT”,歌詞是毒男與港女的心聲(或對罵),檢視由古時男尊女卑到現今兩性張力的微妙演變。
per se剛舉行“Conundrum”新碟發佈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