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道通名學
本土熱
2017-06-13



坊 / 圍
坊和圍比較類似,顧名思義,是圍繞或毗鄰空地的路。Facebook專頁「香港地圖趣Hong Kong Maphead」的版主發現,不少在新界以圍和坊作名字的街道仍呈環迴狀態,甚至還可見空地,一些是掘頭的空地,一些則劃滿停車位,又有些成了小巴站。不過,港島和九龍市區的,每每因城市發展改變了地貌。所以記者打開地圖,看著只呈一直路的裕民坊也大惑不解,然後版主讓我看了六十年代的地圖後便明白了,無怪乎裕民坊一直泛指鄰近多條街道一併營造的社區(只可惜不敵時代巨輪……)。
巷 / 里
這對真讓人摸不著頭腦。有種說法是里比巷早出現,且指十九世紀末,本港唐樓和唐樓之間的後院空間。那時候很多下舖上居的唐樓,都是背對背興建,前後排唐樓中間就有一條寬闊的後巷,形成一個半私人半公開的小社區。這個空間,同時方便居民處理家居垃圾,清道夫倒夜香。至於巷,就是後來才獲命名的唐樓後巷。說起來,中上環及太平山區確特別多巷和里呢。
話說,現時街道命名工作是由地政總署負責。每年,依然有若干街道獲命名或改名。翻查近年記錄,不難發現地政總署已少用巷來命名,唯獨里仍常見,多指百米內的小街或掘頭巷,如2013年獲命名的大埔嘉敬里(長42米)、2012年的中環文社里(長15米)等。
臺
其中一個解釋,是從斜坡中裁撤出的平地。香港首條用上台的街道,是今天的擺花街,以前的名字是Lyndhurst Terrace(但因譯事之難當年還是翻譯作麟檄士街)。事關該處地勢,是由傾斜的威靈頓街直上後出現的一片平階地段。另一個解釋是通往高台的車路,如炮台山康福臺。
通名翻譯小知識 相比中文通名,英文通名更是五花八門。好一段日子,香港的街道都是先有英文名,再譯作中文,直至六十年代,街名才以中文為主,輔以英文譯名。1955年9月通過了以下標準譯名(詳細可參考馬冠堯所著的《香港工程考II》的緒論): 道 roads, avenues, crescents, circuits, rows 街 streets, quadrants, squares, strands, bazaars 里 lanes, paths, links, rides 台 terraces 圍 yards, courts, closes 場 places, squares







通名翻譯小知識 相比中文通名,英文通名更是五花八門。好一段日子,香港的街道都是先有英文名,再譯作中文,直至六十年代,街名才以中文為主,輔以英文譯名。1955年9月通過了以下標準譯名(詳細可參考馬冠堯所著的《香港工程考II》的緒論): 道 roads, avenues, crescents, circuits, rows 街 streets, quadrants, squares, strands, bazaars 里 lanes, paths, links, rides 台 terraces 圍 yards, courts, closes 場 places, squares
LOADING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