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意「殘缺」,靠用家圓滿的有趣家品!
藝文創意
2016-06-23

有生命的家品
大量生產的結果總是一體兩面:好處是效率高,可應付需求;但倒模出來的產品一式一樣,量又多,再特別其實也不太特別。而且,當產品落入用家之手,因為購買所以擁有,僅此而已,沒有其他關聯。當然,這不一定是問題,只是設計所多問了一個問題:有可能改變如此單一而冰冷的生產和消費模式? 所以「未完成」是一種姿態。設計所透過工業程序生產的只是一個組件:一個鉗子,一個底架,未有底座的桌子結構……官方對這種incompleteness的演繹是aesthetically anonymous and stateless objects。要得物有所用,為the stateless重新賦予一個state,煩請用家根據個人品味覓尋「完成」這些家具的材料。

一方水土一方物
設計所建議取之自然,名字不也特地把Furniture改寫成FurNature嗎?例如找塊花崗岩支撐桌子,綁數根鋸短了的棚架竹在底架上充當衣物架。這樣一來,豐富想像,也能將平平無奇變得與別不同,因為當用家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物色適用素材,家品的最終面貌往往更富地方特色。 Every piece becomes a different piece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