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愛請回家(?)
藝文創意
2017-03-07

無人野戰之地
2015年,Jimmy在《蘋果日報》擔任攝影記者。某天,就是銅鑼灣天台野戰事件發生當天,他的手機響不停,全是各媒體的相關報導。「那一年,很多同類事件發生。我有很大的疑問:為何會這樣?」他當時正在進行公共空間的攝影計劃,便想到以此切入,以攝影探討城市空間,整個項目歷時約兩個月。 照片中的地方,都曾經發生「野戰」事件(有人在公眾地方進行性行為),被傳媒報導;除了飛鵝山停車場,實在太具標誌性。不過,別誤會這是色情相集,全部照片均無主角,只有空空如也的場景。「撇除『人』的因素,因不希望轉移讀者視線,只集中對空間的觀察。我也盡量貼近該事件發生的時間,傍晚、晚上或凌晨進行拍攝,配合閃光燈的spotlight效果,好像flashback某個瞬間,抽離現在,重現當時的氣氛。」
不能說的秘密?
早於某位前女議員的「扑嘢論」前,大家也心知肚明,情侶苦無地方親熱已是十分普遍的現實問題,才致使「野戰」新聞相繼出現。但礙於避忌或尷尬,我們很少把它搬上檯面講。「同輩或會談論,但甚少跟長輩講起,這始終不適合茶餘飯後傾談。」 因此,東方社會很難發生有效的公眾討論。「講到城市空間,如綠化問題,從學生到老人也可開放地聊,但性空間及性壓抑等話題,以年輕人居多。」他留意到,部分媒體嘗試以多角度剖析這議題,內容有趣,「但要真正地make noise,令不同人接受或刺激討論,卻很困難。」
引起反思
雖然Jimmy對此現象有想法,但強調《做愛回家》攝影集不帶任何批判。「希望觀者能反思該空間和私密情感之間的角力,不一定支持或反對,亦非純粹食花生。究竟這十個土砲地方,為何如此?在情慾最貼身的一刻,為何選擇在公開場所發生?可能每人也有不同結論:性衝動,年輕人欠缺私人空間,地價太貴等。不要緊,最重要是引起思考,我亦沒有絕對答案。」 在《做愛回家》標題中,原來隱含一個問號,並非要求人們回家才能做愛。「也許英文標題“beyond the current practice”更為準確,意思是這事沒對錯,只是超越常規,做法跟主流不同而已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