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執狂 三日月
藝文創意
2016-08-26

「你真的清楚最親密的人在想甚麼?」
《三日月Paranoia》中有三段親密關係,包括決定閃婚的情侶,最有默契的師徒,以及失聯多年再重逢的好友。六人都因一樁謀殺案而開始懷疑身邊人,但箇中案情或兇手誰屬不是重點,這只是引子,令三段情誼受到考驗,既互相猜疑,亦令平日能視而不見的性格問題浮面:是對方真的有問題?抑或只是自己的執念?
陳淑儀
不信源於妄想
W創作社把《三日月Paranoia》定位為「問題作」,與《小人國》、《開關係》和《Empty》等前作,同是挑戰既有價值觀,向暗黑人性提問的作品。陳淑儀:「這劇沒有一個很強的故事結構,而是談及人與人的關係。」梁祖堯進一步解釋:「這不是偵探推理劇,是情感推理。」情感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,相對於邏輯推理,即用個人情緒反應來判斷事情,而非實質證據:我相信的就是事實。「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偏執,因而做了一些明知是錯、卻又控制不了的決定,就是一定要踩到落底,停不了,導致悲劇收場。」 特別在這年代,信任變成奢侈品。梁祖堯:「不信任的念頭大家都有,但悲劇是他們緊握著根本不是事實的直覺,一直沉溺下去,要去證實世界是比想像中差。」一如大部分話劇,《三日月》不旨在批判,也沒說教或解答的意圖,只想呈現這種人性本質如何導向不同結果,因此劇中三對人物各有好壞結局。
梁祖堯
角色的偏執

白只 / 邵美君:情侶
白只:「在一段關係中不斷付出,關心,照顧,令自己有存在感,價值。是否別人需要的東西,可能未必。」 邵美君:「我不信任人,不願跟人get close,好像不需要被愛,其實內心渴望,常常交戰。他愈走近我便愈想遠離,但他又有一些地方吸引到我,因我要求的他都會給予,兩種感覺的拉扯。」
陳淑儀 / 梁祖堯:師徒
陳淑儀:「好想知道別人如何看待自己。我跟死者有關連,事情完結了,理應可展開新生活;但又很想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人,究竟死者是否有另一面是我不知道的?」 梁祖堯:(角色暫時仍在調整)我是一名國際著名工藝師,死者是我師傅,失去他後整個人失去平衡,很想找人來代替他,於是請了一個氣場相近的門外漢(即陳淑儀的角色)做我徒弟,來滿足我的偏執:我需要一個這樣的人在。他們的偏執
每人在相處中或多或少也有偏執的地方,四位演員在台下亦有自己的執念,或許有些會引起你的共鳴? 陳淑儀:「說自己比較難,觀察身邊人較易,就說我太太。她要所有事情在自己控制範圍內,相比之下我的偏執就是舒服和hea。我們去旅行前要講數:如果你帶隊,不要問我好不好,我一定會跟你,相反亦然。說到底是要坦白溝通。她喜歡這樣,有時是沒原因的。」 梁祖堯:「不原諒人。要好嬲好嬲一個人,三十多年來一隻手都數得完。我的底線是很低很低,自尊等等也沒所謂,但若觸碰到那條線,你之後做甚麼也沒用。不論隔多久,我當他是敵人,一輩子也是敵人,亦不會殘酷對待他,就是當他透明。讀初中時,有一個人做了些我完全不能原諒的事情,中學五年間一直沒事,但沒交往。但不知何故,去年突然收到他的message,說很久以前有些事情,真的很想跟我解釋。我看了頭幾句,然後直接按delete、block。其實我也明白人總會犯錯,但就是控制不到自己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