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把刀《樓下的房客》 窺探人性黑暗處……
藝文創意
2016-08-22

【小說】 九把刀 愛情之外
先弄清一點,九把刀非寫愛情起家。知與不知,幾乎準確反映,你是從電影抑或小說認識他。 作家本人打趣說:「《那些年》後,很多讀者生氣。突然有批粉絲出來,說喜歡我寫愛情故事。生氣的讀者嗤之以鼻:『愛情故事?九把刀可寫得特別少!因這樣喜歡《那些年》,天啊,我們就喜歡他殺人啊!』」 的確,綜觀九把刀各作品系列,愛情只是其一,其餘還有一整套殺手小說,仿電影筆觸寫的「九把刀電影院」系列,洋洋灑灑21本《獵命師傳奇》,深得書迷青徠的「都市恐怖病」系列等。至於《樓下的房客》則自成一派,屬於「住在黑暗」。 《樓下的房客》的名字已值得細嚼,影射樓上房東(與觀眾)視角,巧妙呼應偷窺這事兒。對,故事由房東偷窺房客開展,前者有點無法無天,後者被愚弄不自知,而且在房東巧妙安排下,困獸鬥,好戲連場。結果,將近廝殺收場,眾生相中見人性。不過最後又會發現,一切之上,另有一段震撼伏筆;電影的詮譯,再添一份淒美。

我懂的吃人老闆
話說回頭,這故事靈感何來?原來,要回溯一段真人真事。九把刀:「寫小說那段時間,離我住所不遠的地方發生一宗命案,在台灣蠻哄動的。有家我也會去換機油的機車行,老闆有天突然把一個女保險員殺掉和吃掉……」 驚慄的事,未必一定帶來恐懼。「事後那氛圍不恐怖,因人已被抓,但我又認識他,所以一點寫實感都沒有,甚至覺得很魔幻、異樣。」無以名狀的感覺,不經意轉化成創作養分。「加上那時我在讀sociology,很多東西想寫,發現都跟某個理論或社會現象有關係。本身我就喜歡這樣的題材。」
【電影】 唯美限制級
電影版,九把刀把守編劇崗位,情節去路繼續由他打骰,導演筒交給上兩回(《那些年》、《等一個人咖啡》)做監制、製片的崔震東。 導演:「有晚失眠,想拿本書來看,一般我在床上翻個兩三頁就會睡著。那次拿了《樓下的房客》,糟糕,拿錯了,忍不住一口氣看完,直至早上。那時就覺得,把它拍成電影一定好看。」 只是,小說有大量血腥情色場面。一方面,早有書迷呼籲該拍的還是要拍,不要閃閃避避,否則不成故事;另一方面,過了火,又淪為刻意賣弄,過分渲染;拿捏方寸有一定難度。導演:「小說有小說的力度,亦深沉一點。來到電影改編,我們用黑色幽默做基底,那些場口確有適度調整,比如拜託攝影把色情的鏡頭拍得唯美些,加上古典配樂,將層次拉起來。」雖然電影已是限制級,也不想它變另一種限制級。 二人補充,打從最初,就有共識保留小說的開放式結局,雖然留白略有不同,只希望入場人人有驚喜。當中,九把刀有份「信仰」:「真正的開放式結局,創作者要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情,例如房東為何發瘋,那個房客為何存在,我都可以告訴你,從而在敍事及組織中,留下討論空間。總不能因為表達不清,所以用開放式結局,兩者差異很大。」也是說,故事邏輯要夠緊密,方可由觀眾補遺。

難為正邪定分界?
電影有句文案,鑿開人性的盡頭,此話何解,先不劇透,待你親自詮釋。只能說大宅裡是另一個世界,無論房東還是房客,始終殊途同歸,他們有一個共通點:惡念都是被激發出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