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斯諾登風暴》-像他這樣的一個告密者
藝文創意
2016-10-05

秘密監控的陰謀
如果對斯諾登認識不太深,建議你先看電影,再咀嚼《第四公民》,由淺入深。事關紀錄片導演Laura Poitras,真的如實呈現整個洩密過程,可以話鉅細無遺,當中又提及大量專業字眼,缺少基本認知,會有點吃不消。 重溫一下斯諾登所為(要是你不記得),就是身為前中情局特工的他,2013年6月潛行香港,披露美國政府的「稜鏡計劃」(PRISM)。原來自2007年開始,當局透過Microsoft、Yahoo、Google、Facebook、Skype等網站,大規模監控用戶郵件、相片、影音、社交資訊諸如此類,無孔不入──用反恐作為幌子,其實在鞏固國家霸權,根據斯諾登的說法。攻擊他的人,正鞭韃他危害反恐鬥爭和國家安全。 說回導演何以遲疑,主要因為爭議未完,還是現在進行式(電影臨近上映,美國國會又狠批斯諾登是「心懷不滿的員工」……)。他說,以前拍的題材,往往已有公論;未有的,避忌三分;但和斯諾登秘密見面數次之後,又心悅誠服,真心覺得他是英雄,於是把心一橫開拍。那是2014年2月,洩密半年多後。
茲事體大的愛情線
故事情節主要參考兩本書:一、“Time of the Octopus”,斯諾登的律師Anatoly Kuchenrena著;“The Snowden Files”,《衞報》記者Luke Harding所寫。本尊都看過劇本,要求不能讓人認出牽涉事件內的人物,除了女友Lindsay Mill。 電影裡的這條愛情線,絕不礙事,反而事關重要。重要在凸顯了做一個情報人員的身不由己──對方不明白你,你不可能讓對方明白(似臥底),換來的只有嫌隙;更重要在,不是Lindsay的話,斯諾登可能未必會洩密,當他發現,因她是他的人,於是一早被全天候監控,比想像中嚴密地。洩密為眾生,也最想保護身邊人。導演都話,拍這套戲,就是想探索:為何他要這樣做? 還有一個關鍵詞:愛國主義。四個大字,一個概念,唯獨詮釋起來,可以大相逕庭。可以肯定,電影裡,沒有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國家,可堪斟酌的是方式──有種愛國,見於(絕對的)忠誠;另一種,尊重國家奠基的民主原則,即有權去問,有權質疑。故事裡的斯諾登,由一種擺渡到另一種。